P2P借貸因為詐騙集團而變紅,但正規的P2P,是透過平台讓資金需求方與出借方直接匹配,跳過傳統銀行的中介流程。對想借錢的人提供一條靈活的融資途徑,對投資人P2P投資則是另一個較股票穩定、比銀行好賺的投資管道。在台灣P2P借貸總金額仍在不斷攀高,這篇文章將用3分鐘告訴你P2P借錢怎麼進行,現在還能不能投資P2P?
P2P是什麼?
P2P,可引申為Person to Person(人對人),核心理念在打破傳統銀行作為中介的模式,跳過銀行,不讓銀行做無本生意,直接媒合資金需求方(借款人)與資金供應方(出借人)。
一直以來銀行為人詬病的一點是,以低利從存款方集資,再較高利借給借款方賺取差價,但很多民眾存錢容易,借錢難,對一般人條件是相對嚴苛。
而P2P模式會興起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樣,希望讓資金有效率的提供給需要的人,明白的說,很多無法從銀行借到款項的人,願意支付較高利息從銀行以外的管道來借。
對於手中有閒錢的投資者而言,不再滿足於銀行定期存款不到2%的微薄年化收益,將一部分投資組合透過P2P平台借出資金,從而獲得遠超銀行存款數倍的豐厚投資回報。
舉例來說,假設一個人使用信用卡循環信用,年利率高達15%;而銀行的定期存款戶卻僅能獲得1.2%的年化收益。在這高達13.8%的巨大差額(15% – 1.2%)中,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傳統銀行所賺取。然而,若轉為P2P借貸模式,由於沒有銀行作為中間商,這筆資金的借貸成本便能得到大幅優化,使得借款人能夠以更低的利率獲得所需資金,而出借人也能享受到更高的投資回報。
P2P借錢或投資是怎麼運作?
P2P借貸的運作流程主要步驟如下:
- 借款方提交申請:先透過P2P平台提交詳細的貸款申請。
- 信用評估:P2P平台會對借款人的信用進行評估(通常看工作穩定跟聯徵紀錄),基於評估結果設定專屬的風險等級,確定該借款人的借款利率、額度及還款期限等條件。
- 投資者資金出借:投資人根據平台展示的借款人資料、風險評級和預期收益,自主選擇並出借資金。為分散風險,一筆貸款往往會由多位投資者共同認購。
這邊注意,有些假的P2P平台(例如imB)是上架假的案件,目前監管P2P,借款人必須真實存在,否則容易被不法份子做吸金之用。
- 資金發放與償還管理:成功募集到資金後,將款項發放給借款人。隨後,借款人需嚴格依照約定的利率和期限進行分期還款。在過程中,平台將負責全程的交易處理、資金流轉監督以及還款進度的追蹤。台灣目前合規P2P必須要有信託,有代收代付專戶更好,不能讓P2P業者把借貸金額隨意挪到自己營運資金帳戶使用。
P2P、網路借貸有什麼差?
對借款人:老實說我認為對借款人要借款的當下,心理差別不大,因為借款人當下並不在乎不同業者的商業模式,他只想要借到錢。
對投資人:
- 資金來源不同
- P2P借貸:讓投資人直接選擇個案參與,「合規的P2P」是確實有實名認證的借款人,平台只是媒合,沒有拿自己錢放貸
- 一般網路借貸公司:資金通常來自公司自有資金或銀行合作貸款。投資人通常不直接參與。
- 角色
- P2P借貸:平台主要是媒合借貸雙方、風險管理、信用評分。平台本身不承擔貸款風險。
- 一般網路借貸公司:平台可能直接貸款給用戶,承擔風險,並用科技提升貸款效率。
P2P借錢投資,怎麼分辨好壞?
項目 | 正規 P2P | 不正規 / 有疑慮P2P |
---|---|---|
平台角色 | 僅媒合借款人與投資人,收取手續費 | 以P2P名義吸金,實際上自行放貸賺取利差 |
投資保證 | 不承諾投資人保證獲利 | 承諾高額保證利息,吸引投資人 |
資金來源 | 投資人資金直接貸給借款人 | 投資人資金用於支付舊投資人利息(類似龐氏模式) |
風險承擔 | 投資人自行承擔風險,平台不承擔貸款風險 | 平台可能隱藏風險,甚至故意放高利貸,風險轉嫁給投資人 |
利率與收益 | 市場決定,合理透明 | 利率過高不合理,平台靠吸新資金維持利息支出 |
透明度 | 資金流向與風控規則公開 | 資金流向不透明,操作不公開 |
法規遵循 | 遵守金融監管規範,合法登記 | 可能未取得金管會或相關監管許可,存在法律風險 |
商業模式 | 手續費 + 服務費 | 吸金+高利差或龐氏操作 |
投資誘因 | 依市場利率與風險,合理回報 | 高額保證利息、誇大宣傳誘導投資 |
借款利率 | 合理,根據借款人信用風險設定 | 過高,為支付平台承諾的投資人利息 |
長期可持續性 | 可長期運作,平台收入來源穩定 | 不可持續,容易出現資金斷裂、爆雷 |
要小心無法確定「債權真實性」的 P2P 借貸平台
台灣現在有規定必須要有真實的借款人,然而現在做網站不難,比方某平台放一個抵押不動產的債權借款,但可能只是隨便網路上抓圖片,外面看起來就能演得像P2P。建議投資人可以先從第一步合約去看,像信用市集是有實名認證且視訊核對錄影,可以參考。
P2P借款或投資的優缺點
對借款人的意義
對沒有完整財報的小商戶來說,跟銀行借錢較為困難,P2P 平台提供了另一條路,流程也比較快,也不會動輒要求抵押品,在台灣跟P2P借款,不會在聯徵信用報告上留紀錄,因此也成為不少人在P2P借款的理由。比如現在有資金缺口,但為了之後可以跟銀行房貸一筆大額的,現在先不跟銀行貸,就去先找P2P。
但我要提醒的是,成本絕對不是只有表面上的利率。平台收的手續費、管理費,往往讓總成本比想像中高。
投資人的思維
P2P 投資最大賣點在報酬率。以我看到的案例,扣除部分呆帳後,平均年化報酬還是有 6% 到 8% 左右,的確比定存、債券要高。加上可以分散投資,理論上能降低單一違約的衝擊。
但切記不要allin個案,這是一種 信用風險投資。借款人一旦違約,投資人就是直接損失全部。P2P其實最主要的概念是透過「分散」讓違約率降低到P2P平台的平均(2%左右)。此外,在P2P投出去的錢,有些要等合約期滿才能回收。這點和股票、基金截然不同。
結語-台灣 P2P 借貸市場的挑戰
主要在監管和信任兩個面向。投資人會關注平台能否長期穩健經營,台灣投資人普遍偏保守,對陌生借款人的信任也有限。這意味要讓 P2P 在台灣真正普及,僅靠高報酬並不足夠,平台必須有明確的法規依循和透明的營運模式。
不過目前,市場正在逐步改善。金管會已發布指導原則,明確規範了實名制、資金隔離、借貸限額及資訊揭露等風控措施,為投資人和借款人建立了制度基礎。2025 年成立的 P2P 平台公會,也讓業者有了自律與互相監督的機制,並促進與銀行及監管機構的合作,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可靠性。
(如果要使用P2P平台請去查詢該公司是否在P2P公會內)
當平台是公會會員、遵守指導原則、與銀行合作,並清楚揭露歷史績效與費用,投資人便可以用可檢視的資訊來做判斷,而不是憑直覺或僅看報酬。
總體而言,那些已經落實合規規範、透明運作的 P2P 平台,在評估風險和投資決策上,比過去更具參考價值。對熟悉市場運作的投資人而言,選擇這類業者進行投資,是可以合理納入投資組合考量的一部分。